近些年来,小麦种植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尤其是种传病害和土传病害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这些病害已经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农户应该加强种传和土传病害的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发育。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浸染注意菌源。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分为冬前发生期、早春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四个阶段。冬前病害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会有一个明显的浸染高峰;早春返青期后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病菌有病株表层向茎秆扩散,严重度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 小麦全蚀病,该病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或混杂在场土、麦糠、种子间的病残组织上越夏。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浸入。在菌量较大的土壤中,冬小麦播种后50余天,麦苗种子根即受害变黑。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残组织内越冬。小麦返青后,随着低温升高,菌丝增殖加快,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害茎基部1—2节,致使病株陆续死亡,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灌浆期,病势发展快。
本文网址:https://www.hexueyiqi.com/xinwen/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