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指能直接成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改善王壤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的统称。主要施入土壤,也可喷施于植物地上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着许多独特的创造。但我国近代土壤肥料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到百年的历史,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我国土壤肥料科学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二是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我国土壤肥料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土壤肥料科研、教学、推广体制,为开展土壤肥料研究和生产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两次全国化肥肥效试验,为化肥区划、配方施肥和发展化肥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土壤肥料测试手段、土壤肥料的调查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有了较大发展。 土壤肥料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始于19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学派及观点,分别是: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以及现代土壤科学的新观点。 农业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化学家李比希。李比希以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壤植物营养的问题,于19世纪中叶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其贡献在于确立了植物吸收土壤中矿质养分及有机质分解后的矿物质,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归还和供给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土壤肥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保持养分平衡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片面认为矿质养分是土壤肥力的唯一因素,忽视了生物因素对提高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 农业地质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法鲁为代表。法鲁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19世纪提出“土壤矿质淋溶学说”,认为土壤是岩石矿物的风化碎屑,土壤的形成是单纯的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的结果。其贡献是揭示了风化作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但不足之处是忽略了生物在土壤形成和肥力发展中的作用。 土壤发生学派代表人物是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他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提出“土壤肥力学说",形成了土壤发生学派,认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大自然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其贡献在于提供了土壤是历史自然体的认识,为认识自然土壤肥力状况和自然土壤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这--学派对农业土壤的研究做得较少。 现代土壤科学的新观点20 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出现了如经济效益、环境污染、可持续农业等许多新问题,“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使土壤科学进人以各种运动形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为重要内容的综合研究的新阶段。
本文网址:https://www.hexueyiqi.com/xinwen/423.html